特朗普站在日本东京的乔治·华盛顿号航空母舰上宣布:“我要感谢日本,因为他们正在对美国进行大规模投资。”

日本签下世纪“屈辱协议”,高市早苗成为全球焦点
当地时间10月28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东京举行双边峰会,共同宣布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超大项目签约,日本对美投资框架规模高达5500亿美元。彭博社报道,根据美日两国签署的谅解备忘录,该投资计划涵盖半导体、制药、金属、关键矿产、造船、能源、人工智能及量子计算等领域。
5500亿美元庞大的投资计划包括21个具体项目,参与企业有软银集团、西屋电气、GE Vernova、东芝、日立等,单个项目规模从3.5亿美元至1000亿美元不等。
从项目清单中看,能源类项目占据主导地位,西屋电气拟投建AP1000核反应堆及小型模块化反应堆项目,投资规模接近1000亿美元,日本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等供应商和运营商将参与其中。另一个可能涉及日立GE能源公司(Hitachi GE Vernova)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项目,规模同样预计高达1000亿美元。
除了核能,传统能源基础设施也获得巨额资金注入。软银集团对一项价值250亿美元的大型电力基础设施开发项目表现出兴趣。软银集团对一项价值250亿美元的大型电力基础设施开发项目表现出兴趣。开利公司将提供200亿美元的电力基础设施,松下负责建设能源存储系统。人工智能领域,三菱电机计划投入300亿美元供应数据中心电源系统。TDK和富士通分别承诺投入250亿和200亿美元,用于高级电子组件、电源模块和光缆。
高市早苗告诉特朗普,丰田将在美国多地建造汽车工厂,规模将高达100多亿美元。美国和日本正在寻求提高联合造船能力,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与日本官员签署了谅解备忘录。
特朗普当天表示,美国和日本正在寻求提高联合造船能力,卢特尼克与日本官员签署了谅解备忘录。“我们与贸易协议的一部分就是开始造船。”特朗普说,“我们曾经是造船业的老大,后来迷失了方向,但现在我们又开始造船了。”
5500亿美元“献礼”,高市早苗成焦点
美日签署的5500 亿美元,能够推动如此大规模的对美投资,55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协议成为全球焦点,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也成为全部焦点。其签署的日本对美投资的利润分配条款(回本前五五分成,回本后美方独得九成)被《读卖新闻》尖锐批评为“战后最不平等的经济输血协议”。
这场规模相当于日本年度GDP近10%的投资豪赌,不仅掏空了日本的外汇储备家底,更暴露了其在美日同盟中“出钱换安全”的畸形定位。
条款陷阱:“前期共苦,后期独富”的不平等设计
这份被美媒包装为“双赢合作”的投资协议,其核心条款暗藏着精心设计的利益倾斜。根据2025年9月双方签署的谅解备忘录,5500亿美元将投向能源、人工智能、关键矿产、造船业等21个美国战略产业,而利润分配的“两段式结构”彻底颠覆了国际投资的公平原则。日本野村研究所做过一组直观测算:若某能源项目投资100亿美元,假设10年回本,前10年日本可分得50亿美元利润;但10年后项目进入稳定盈利期,若每年产生10亿美元利润,日本仅能获得1亿美元,美方则独占9亿。这种“风险共担、红利独吞”的模式,在全球双边投资协议中极为罕见。
更具捆绑性的是协议中的“回旋镖条款”:所有投资项目由美国商务部长主导的委员会最终拍板,日本企业即便作为主要出资方,也无权参与项目决策;若日本拒绝为美方选定的项目注资,美国总统可单方面恢复甚至提高对日本输美汽车等核心商品的关税。这一条款彻底剥夺了日本的风险控制权——从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气项目的1300公里管道建设,到得克萨斯州稀土精炼厂的技术改造,日本只能被动出钱,却无法干预项目选址、技术标准等关键环节。日本经济产业省前官员私下坦言:“这不是投资协议,更像一份带着利息的不平等条约。”
高市早苗的政治豪赌,以经济主权换政治资本
作为日本首位女性首相,高市早苗的决策逻辑始终围绕“政治生存”与“防卫正常化”双重目标展开。这份协议的签署,实则是她对美国的“投名状”——用5500亿美元的资本支持,换取美国对其激进扩军计划的背书。在签署协议前,高市政府刚将2025财年防卫预算提升至8.7万亿日元,较上年增长9.4%,而这笔军费增幅的背后,正是美国要求日本将国防开支提高至GDP 2%的明确施压。
高市的豪赌也暗藏着个人政治野心。前任首相石破茂正因拒绝签署这份“屈辱协议”而被迫下台,高市早苗上任后迅速完成签约,不仅获得特朗普“亲密朋友”的公开赞誉,更让自民党支持率短暂攀升至71%。她试图通过绑定美日同盟,塑造“强势领导人”形象,为推动修宪、将自卫队升格为“国防军”积累政治资本。为此,她甚至不惜绕开国会审议,直接动用日本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的信贷额度作为资金来源,而非通过财政预算拨款,这种“暗箱操作”引发了日本央行的强烈不满,协议签署当日日元兑美元汇率便跌至152.40的历史低位。
但这种短期政治收益难以掩盖长期风险。日本国债规模已达GDP的250%,5500亿美元投资若遭遇项目亏损,日本央行只能通过“印钱”买单,这将进一步加剧国内通胀压力。东京大学经济学教授佐藤健指出:“高市首相用未来三十年的经济安全,换来了当下的政治光环,这是一场注定让国民买单的豪赌。”
日本的两难:被绑架的经济与失衡的同盟
5500亿美元“献礼”的背后,是日本在经济与安全领域的双重被动。从经济层面看,日本早已失去谈判筹码:美国是日本汽车、电子等核心产业的最大出口市场,特朗普政府最初威胁征收27.5%的惩罚性关税,经过8轮磋商才降至15%。协议中的“季度核查”条款更成为悬在日本头上的利剑——美国财政部长有权随时复查投资进度,不满即可将关税恢复至25%。对于丰田、本田等车企而言,与其承受关税打击,不如默许政府用投资换关税减免,这种“企业利益绑架国家战略”的现象,让日本在谈判中彻底丧失主动权。
安全领域的依附性则让日本陷入“越输血越被动”的恶性循环。高市早苗在“乔治·华盛顿”号航母上承诺,日本将成为美国“最可靠的战略支点”,而这份投资协议正是支点的“资金基石”。美方将其中1000亿美元指定用于阿拉斯加核反应堆项目,1200亿美元投入关键矿产开发,这些项目看似是美日合作,实则是为美国构建“去中国化”供应链输血——日本出资建设的稀土精炼厂,最终产品将优先供应美国军工企业,日本仅能获得加工费级别的微薄收益。
更讽刺的是,日本企业即便参与项目建设,也被排除在核心技术之外,软银集团为美国AI基础设施注资500亿美元,却连数据访问权限都未获得。
国内的反对声浪已逐渐发酵。日本共产党在国会发起“反经济卖国”质询,东京、大阪等地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,民众举着“不要用我们的税金喂饱美国”的标语,痛斥政府将纳税人资金投入美国军工复合体。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公开表示,企业对协议条款“普遍持抵触态度”,若政府强制要求参与,可能引发大规模投资亏损潮。
特朗普政府对5500亿美元投资的觊觎,本质是“美国优先”战略的升级版收割。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,美国亟需外部资本支撑本土战略产业升级,而日本成为最佳“提款机”。这些投资不仅能带动美国制造业就业,更能强化其在关键矿产、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垄断——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气项目建成后,美国将掌控北极能源通道;稀土精炼厂投产后,将削弱中国在重稀土加工领域的主导地位。这种“用日本的钱,建美国的产业链”的操作,堪称地缘经济博弈的“教科书级案例”。
美日的这场交易,正将亚太推向阵营对抗的危险边缘。5500亿美元投资中的30%被指定用于“印太安全相关产业”,包括为驻日美军扩建军事基地、研发新型舰对舰导弹等。高市早苗在协议签署后直言,投资将“强化应对周边威胁的能力”,
其指向性不言而喻。这种“经济绑定安全”的模式,正在复制“北约式”的阵营逻辑,迫使区域国家选边站队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,“美日合作不应以损害第三方利益为代价,更不应制造阵营对抗”,这一表态道出了区域国家的共同担忧。
当美国用关税大棒与安全承诺双重绑架日本,当高市早苗用国家经济主权换取个人政治资本,这场看似轰轰烈烈的“投资合作”,实则是日本战略自主缺失的悲哀。正如日本前外相麻生太郎所言:“一个无法掌控自身经济命运的国家,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国。”5500亿美元的流向,终将写就亚太地缘博弈的新注脚——靠“输血”维系的同盟,从来难以长久。
美国《华尔街日报》尖锐指出,这种“政府主导的投资” 本质上是资源错配,可能导致日本经济沦为 “美国制造业的附庸”。胡锡进更将其与 1985 年《广场协议》对比,认为日本在 “汇率 - 产业” 双重领域再次陷入被动,甚至可能 “沉沦半个世纪”。
高市早苗被国际媒体贴上“日本撒切尔” 标签。她在航母演讲中承诺提前实现国防开支占 GDP 2% 的目标,并签署 260 亿美元 F-35B 采购协议,被韩国《朝鲜日报》称为 “安倍路线的极端化”。日本共产党批评其 “将国家引向军事化道路”,东京街头连日爆发 “反对战争经济” 的抗议活动。
她不仅提名特朗普角逐诺贝尔和平奖,还在会谈中主动提及安倍晋三,称“安倍首相经常谈起您充满活力的外交”。这种姿态被《纽约时报》形容为 “政治献媚”,而日本网民更讽刺她 “把首相职位降格为美国总统的宣传助理”。但也有分析认为,这是弱势首相(自民党在国会仅占 49.7% 席位)为巩固政权的权宜之计。
庆应大学教授白井早由里警告,若无法兑现经济承诺(如抑制日元贬值至152:1 的历史低位),她可能成为“一年一相” 循环中的又一过客。国际社会则关注,日本是否会因过度依附美国而丧失战略自主性,沦为“太平洋上的离岸平衡手棋子”。
美日协议的签署既是地缘政治博弈的产物,也是日本经济安全困境的缩影。国际舆论的分歧本质上反映了全球化退潮期“阵营化” 与 “多边主义” 的较量。而高市早苗的政治命运,将取决于她能否在对美妥协与国内民意之间找到平衡点。正如《日本经济新闻》所言:“当东京试图用 5500 亿美元换取安全承诺时,太平洋的涟漪或许正预示着更大的风暴。”

